close

 


本文摘自《遊於藝》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krafft-su 


 


進入「催眠狀態」是人類的本能,


就如我們呼吸、走路、吃飯、做愛、‥‥等等。


最可慮的是:


「只要是處於催眠狀態,都會有過度聽話(Hyper Suggestibility)的現象,也就是說,很容易接受建議(Suggestion)--不管來自何處,源自於自己,或外界環境與別人的建議,這些建議,都會不被批判地接受…」。


您掌握自己了嗎? Are you sure


 


讀一讀 黃 博士這篇「微睡眠與微催眠MicroSleep and MicroHypnosis」大著吧。


 



MicroSleep and MicroHypnosis


200694<中國時報>A10版報導:開車突發心臟病,妻小枉陪命,北二高車禍三死一傷。依據此平面媒體的報導,認為車禍是因為駕駛人突發心臟病而引起的,然而,關於本事件的電視報導,採訪了認識死者全家的鄰居,指出他身體健康,經常運動,不應該會有心臟病突發的情況;看來,壯年的郁先生,心臟病突然發作,令人懷疑。


個人的看法,此車禍的原因,我同意他鄰居的觀點,他不是心臟病突發導致車子失控,而是睡眠學上的「微睡眠(MicroSleep)」現象;依據睡眠學相關研究指出,當人非常疲累,但又無法去睡覺的時候,身體就會進入這種「微睡眠」狀態,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打盹,雖然意識上知道不能睡覺,可是身體(眼皮)卻不聽使喚;這種情況的發生,特別是在開車或某些工作場景,非常危險,依據研究報告所示,美國的高速公路上車禍,這是主要的罪魁禍首,特別是開長途18輪大卡車的司機,最常犯此,造成很多悲劇;以前年輕的時候,被蘋果電腦公司聘請回台開發中文軟體那段時間,有好幾次回美國,搭了十幾個小時的飛機,到達舊金山機場後,就得立刻開一個多小時的車,到位於枯部企諾的蘋果電腦總部去開會,開完會還得再開一個多小時的車,回舊金山機場,轉機到奧立跟州波特蘭的家;飛了十幾個小時,加上時差的問題,接著又要開車開會,免不了經歷了太多次的這種「微睡眠」,謝天謝地,所幸沒有意外發生。


 


說回催眠,對於催眠的定義,至今眾說紛紜,百家齊鳴,莫是一宗,不要說初學者搞不清楚,很多催眠老手,甚至催眠訓練師,也是人云亦云,幾乎都是從某人或某書上引用而來,而這些被引用的人或書,又是引用更前人的說法,到今天,似乎都還沒有一個科學性、可以量化的催眠定義,令人遺憾;催眠學裡面最基本、最重要的一個問題:催眠到底是什麼碗糕?大家還在胡亂說。


五、六年前我開始使用腦波儀於催眠,這些年來,累積了相當多個案的腦波記錄,從這些腦波的分析,我終於可以提出如下科學化的催眠定義:


催眠是一種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意識狀態,可透過腦波變化觀測。


當催眠對象進入催眠狀態時,其腦波的低頻波強度與高頻波強度之比例,有個明顯大幅度增加(十幾到幾十、甚至幾百倍)。


讓我們先來看以下的腦波圖:


 



 


本圖往上方向的軸,表示腦波強度,圖片中的腦波,強度越強,顏色越往紅色,強度越低,顏色越是冷藍色。


從腦波強度軸底端,往右下方的軸,就是腦波頻率軸;由最裡面往右下角方向,分別是跌爾它波(>0 - 4 Hz),謝它波(4 - 8 Hz),阿法波(8 -14 Hz),和貝它波(14 - 30 Hz)


請注意,本腦波圖和傳統的腦波圖,有一個很重大的不同,傳統的腦波,受到昔日科技的限制,只是(也只能顯示)四類腦波的混合波(Composite Wave),也就是四種腦波都混在一起,其解讀是以混合波內相鄰波峰的距離來判斷,在某個剎那,個案的腦波屬於那一類型的腦波,因此,在此限制之下,產生了對於腦波的誤解,而有所謂的:清醒狀態是貝它波、輕度催眠是阿法波、中度謝它波、和深度為跌爾它波之說法。


隨著科技的進步,特別是電腦科技的日新月異,今日每人桌上的個人電腦,實際上都比往日迷你電腦(Mini Computer)、甚至主機型大電腦(Main Frame Computer),計算能力都超過千萬倍;因此,腦波儀配合個人電腦,也引起了重大的變化,讓我們有更犀利的工具,更能深入瞭解研究腦波與催眠的關係,特別是把過去的混合腦波,透過數學上的快速福立葉轉換(Fast Fourie Transformation, FFT),把每個剎那的混合波,都分解成真正的組成部件波(Component Waves)。


透過分解後的組成部件波圖,我們可以絕對明確地看見,其實,只要人還活著,我們的腦子一直都有這四種組成部件波,它們都同時存在,並沒有過去所謂:清醒狀態是貝它波,在另一狀態下,又只有某種組成部件腦波,或說,在某狀態下,只有該組成部件波最強勢;如今,快速福立葉分解後的腦波圖,已經證明了過去對於腦波的說法,是錯誤的。


事實上,從我個人透過無數快速福立葉分解後的腦波觀察,大部份人在清醒的時候,比較強烈的組成部件波,並非高頻的貝它波,而是低頻率的那三種波;所以說,如果今天還有催眠師依老樣“話”葫蘆,說什麼清醒是貝它波,進入催眠是阿法波(甚至還有人賣什麼阿法波道具),等等,這些人都是門外漢,根本就不懂腦波是什麼碗糕,胡說八道,瘋子演戲給傻瓜看。


回到這張圖來看,大約在五分半鐘左右,此個案的腦波,起了一個很明顯的變化,我特別以大手指指標標示出來,在這個剎那,個案進入了催眠狀態;從腦波圖來看,夠明顯了吧!就像切豆腐一樣,沒有模糊地帶。


為了說明量化,我提出以下的催眠公式:


Rh = Hlow / Hhigh


如果把低頻波(跌爾它、謝它、和阿法,Hlow)強度和高頻波(貝它,Hhigh)強度做比例(Rh),就會發現,當個案清醒的時候,此比值相對來說很低,大約在0. 5 - 1 - 2 之間。


 


到了個案進入催眠狀態的時候,四種腦波類型的強度全部都降低,但是各種組成部件波之強度相對降低量,則有很大的不同:高頻率的貝它波,幾乎降到接近於零毫伏特(micro volts),而低頻波者,可能還維持在10毫伏特左右震盪,因此,套入上述公式,分母變成很小,而促使Rh比值大幅度的提升;進入(出)催眠狀態,就是在此Rh值發生跳躍性變化的那個剎那。


就以上述個案為例子來說:


清醒狀態: Rh = ~9 / ~15 = 0.6


催眠狀態: Rh = ~8 / ~0.2 = 40


從這裡可明顯地看出來:Rh值在進入催眠狀態的時候,起了非常大幅度的增加,大約一下子跳了(40 / 0.6 =) 67倍!


因為我過去所用的腦波儀是美國某家公司製作的,我無法更改它的腦波軟體,要不然,應該可以在圖示上清晰地標示出Rh 比值的變化。


順便提一句,從個人這些數據的分析所得,我很傾向於把另一個催眠師的夢魘--催眠深度,定義為Rh值,換言之,當Rh值越高,則代表催眠深度越深,Rh數值越小,深度越淺。


到此為止,可以這麼說,幾百年來一直困擾催眠師的第一大夢魘--到底個案有沒有進入催眠?什麼時候進入的?或說,進入催眠如何量化,這個問題,已經被我透過現代化腦波儀而破解掉了!從此之後,可以明確證明個案有沒有進入催眠狀態,不必再多囉唆了,腦波圖可以絕對清楚地顯示出來!


這就是科學催眠的厲害之處!


其實,在可以使用負擔得起的腦波儀(不含個人電腦,腦波儀價格不到新台幣四萬元)於催眠中之後,我們也可以用它來重新檢驗傳統催眠界的諸多課題,幫助我們釐清某些爭議。


比方說,到目前為止,有些催眠師把催眠界定為,必須經過某些儀式性,而且可從個案觀測到某些生理反應,才能算進入催眠(狹義催眠派);但也有一些催眠學派認為,催眠無所不在,並非僅僅限定於一定要經歷唸經式的儀式之後才算(廣義催眠派);這兩派的爭執,吵了一兩百年了,到今天尚無可明確說服對方的說法,誰也不服誰;我甚至還有過一個學生,她一直認為,如果她沒有變成洗衣機,她就沒有進入催眠狀態!


 



因此,我就曾經做過幾次實驗,整天把腦波儀綁在頭上,記錄整天吃喝拉撒生活中的腦波變化,結果讓我大吃一驚!我把其中的一小片段節錄下來,如上圖所示。


這個圖最有趣的地方,就是顯示在每天的生活中,其實,我們經常進進出出催眠狀態(腦波圖中以黃色雙箭頭標示部份),我們一下子在清醒狀態(以紅色雙箭頭標示部份),一下子又進入催眠狀態;而且,在催眠狀態的時間很短,通常不到一分鐘、半分鐘,甚至只有短短地幾秒鐘!我把這種催眠狀態,稱之為「微催眠(MicroHypnosis)」,我們每個人,每一天,都經歷無數次數的「微催眠」!你喜歡也好,你承認也好,你不喜歡也好,不承認也罷,這是無法否認的事實!也是我們人類的本能之一!


我從進入催眠領域以來,一直認為催眠是我們人類的一種生理/心理本能,就如我們呼吸、走路、吃飯、做愛、‥‥等等,都是人類生命的本能,因此,既然是本能,一方面我們就不能再說:催眠是梅斯莫爾於十八世紀發明的,就如我們不能說吃飯是誰發明的,道理相同;本能是與生具有,而非某人為的發明或發現。


另一方面來說,只要人還活著,催眠無處不存在,有些人對催眠的無知,並不代表它就不存在,如,李敖不相信催眠,那是他的無知,對於催眠根本就是門外漢;也就是說,其實,上面所說廣義和狹義兩派的爭論,到此可以休兵了,兩邊拿不出證據,辯論到世界末日,也都是徒勞無功;如今,透過日常生活的腦波記錄觀測,已經證明了,我們實際是活在一個充滿了「微催眠」的意識境界。


我在教催眠學的課程中,經常對學生說:「當你不再有所謂的狹義和廣義催眠之分以後,你才能開始體會催眠的奧妙」;看來,這十幾年來,我沒說錯,我的腦波研究印證並支持我的看法。


從這個有趣而重要的發現,也可延伸出很多很有趣的認知,比方說,當人處於催眠狀態,不管眼睛有沒有閉起來,只要是處於催眠狀態,都會有過度聽話(HyperSuggestibility)的現象,也就是說,很容易接受建議(Suggestion)--不管來自何處,源自於自己,或外界環境與別人的建議,這些建議,都會不被批判地接受;如果建議來自於自己,而且是個負面的建議,結果就會產生惡性循環,很多人的偏見,也就是如此產生的;如果好建議來自於環境外力,結果會讓人更加開朗上進,微笑過人生,但是,如果是負面的建議,後果如何,不必多說了。


傳統催眠師認為:「眼睛閉起來,是催眠的必要條件」,事實上根本就是一種無知的說法,從我們每人每天都無數次進出「微催眠」的事實角度來說,我們每個人自己所經歷的催眠狀態,絕大部份都是眼睛睜開的,我們不可能成天閉著眼睛過生活啊!「微催眠」之發現,也驗證了我的另外一句話:「百分之九十九的催眠,眼睛都是睜開著的」。


當然啦,從「微催眠」的發現,還有很多可以、也應該的後續研究,這些結果,將讓我們更清楚認識催眠的真面目;在此邀請大家一起來探討這個有趣的科學催眠領域。


這就是科學催眠威力的最好範例,那些還在鬼扯怪力亂神、前世今生、水晶有磁場、嬰靈、巫術、販賣證照、‥‥等等的催眠師,最好滾蛋吧!


本文引用自《催眠恐龍》部落格  黃大一博士   2006-9-6
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ot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